A Better Way to Teach and Learn Chinese Writing— An Etymological Pedagogy to Enhance Rote Learning

SuiWah Chan Paper Presented at 2011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Michigan (CLAM) Conference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Confucius Institute The skills for recognizing,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re secondary to speaking. Chinese writing by nature is graphical forms signifying meanings intended and requires pedagogy other than that for teaching an alphabetic language. In

Evolution of Chinese Writing in Nine Major Scripts

Over the long history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writing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and styles of calligraphy. They may be classified into nine major scripts that represent critical variations that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over hundreds of years. Chinese writing evolves and changes in script over time, while new ones ushered in

重建文化自信由認知中國文字開始 (上集)</br></br>陳瑞華

中國文字認知 中國文化認知以重建自信 (上集) 中國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創作之一,歷史上只有三個古文化獨立創始書寫文字,將史前文化從根本上轉化成有文字的文明世界。回想起來人們都會為此人類創新的奇蹟而感動。 無獨有偶,蘇美爾 (Sumerian),埃及 (Egyptian),和中國三大文化所創立之文字最初都是象形表意文字,都是事物的圖案,而非拼音文字。待到蘇美爾在 大約2500BC 放棄其象形文字表意功能,抽取少數字音以記彔話語,為以後 腓尼基人 (Phoenician) 作拼音文字開設先河。同樣埃及最初的 hieroglyph 也是 象形文字,待到大約 1800BC 選擇為量甚少的象形字,脫去表意功能而抽用其音作為音符,當然為了更方便快捷表達話語,但付出嚴重後果,因為民族變動,經過不同地區轉移與不同時代変遷,其口語亦化為各地不同的土語方言,蘇美爾和埃及原初之象形文字改為拼音文字,去其字意而獨留口語之聲,漸次隨之消失,所有象形文字書記之原本文獻均早已被遺忘,而不復流傳,結果兩大古文明亦從此滅亡。 此三大古文明只有中國文明仍然不斷延續至今,穿過時空,原因其文明之記載盡在其表意文字之中,歷久猶新,迎上最新科技及社會快速轉變之挑戰,活力充沛,同時不失為中國文化基石之代碼。中國文字確實是中國文化精神之泉源。 由此可見蘇埃西古文明隨其文字之消亡而消亡,中國文明乃隨其文字之生存而生存,縂之文字之存亡乃文明之存亡,道理一也。 沒有中國文字就沒有中國文明。若然失去對自已象形表意文字的認知,那就是文化本身的失落,若然放棄中國文字中國文化也會衰亡,正如蘇美爾和埃及的歷史為我前車可鑒。 由於鴉片戰爭以來歐美侵略中國慘敗幾乎滅亡,但是不竟只是政治軍事勢力的失敗,今新中國已經在物質上無論經濟或軍事勢力已蒸蒸日上,然而更嚴重之挑戰卻為文化實力之失落不振。縱觀當前國人文化自卑不如人與崇洋風潮方興未艾,雖然不少有䛊之士均發聲要求重建中國文化自信與自強,可是要解脱文化失敗之危機並非輕易,首先要能客觀直視文化自信失落之現象,徹底分析其根本問題本質所在,及瞭解其對國家与人民之重要性,然後方能針對確認難題之病源,從而設計有效解決之對策。 既然中國文字乃係中國文化之基礎,從國人對自己文字的認知多少可窺見其自信之大概。最近九十幾年內,國人曾發動激烈反對甚至極力推翻自己文化根源之文字,最少可萛三次,廿世紀廿年代五四運動其一,新中國成立前後其二,和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其三,至為嚴峻,回顧當時可見一斑,幾乎所有當時先進思想人士均一致認為要切底取替中國文字,改用羅馬拼音字母,由康有為梁啓超以至陳獨秀魯迅胡適趙元任以至毛澤東周有光***,確認要推翻中國文化必先去掉中國文字,目的不外要中國去中國化,而現代化就是當作全盤西化,如是當然要放棄自已觀奌,取信于擊敗我國之歐美日俄,聼從其論述中國及其文化之卑鄙落後之說法,由西方最受專崇之學者專家如赫格爾之流廣為傳播,承受其最令人費解之誤導,使國人不向自己文化尋求精神力量,反而對自已既有文化作出史無前例的否定和拒絕,將八國聯軍破滅清朝而中國淪陷之主因歸咎於中國文化,口號定之為「打倒封建」,一面倒信奉中國文化落後只有西化救國説,正如赫格爾在其名著”歷史哲學” 一書內中國章所斷言:中國文化落後再歸咎其原因在於中國文字落後缺乏拼音,更被確認為中國無法制出現代科學最大障礙。五四運動信以為真,一于要打倒中國文化則必先取替方塊字便形成其主導信念與行動。果然如是,此後中國文化及其文字更無地自容,國人對其故有之文化又何能自信? ——————————– —————————- *** 参考下列注釋, 清末崩潰,飽受歐美日各國侵略,中國面臨滅民初,當時几乎所有有識之士與著名學者為求救國方策,都一致主張立即改良中國語言文字,開始提倡言文合一,废文言,写白話,继而推行簡體字,減省筆畫,進而制作拼音文字,廢除中國文字,他們認為漢字筆畫太多,是一種不適用的書寫符號,是學術研究和教育最大障礙。 由1908 至1952 前後主要人物提倡中國文字改革,略舉幾個最關鍵之文獻作為參考。 —————— 康有為:主張以西化改革,否定古文經學,但又借助孔子学说, “托古改制”, 在其著作《孔子改制考》建立戊戌变法(1896-1903)之理论, 以俄國革命與日本明治維新作為變法之楷模,仿效英國,推行君主立憲制,徹底西化,故而提倡極端反對傳統文言經典之先河。直接影響當時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中國文字,提倡羅馬拼音文字,引發新潮。 梁啟超:《新民說.論進步》提倡言文一致,借鑒日本言文一致的說法。 1908 勞乃宣,同治進士,于 光绪三十四年,任政憲參議向西太后上《普行简字以广教育折》“今日欲救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识之字不可;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李石曾、吴稚晖、褚民谊 等人在巴黎创办《新世纪》杂志,宣传无政府主义,鼓吹进化论。主张“文字革命”:“弃中国之野蛮文字,改习万国新语(即世界语)之尤较良文字”。 1916。黎锦熙 与“国语运动” 黎锦熙认识到要普及教育、开发民智必须改革中国文字,于是招集 86 著名学人一起创建了“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积极提倡“国语统一”、“言文一致”。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号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一文,首先提出: —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五卷五号上发表了《渡河与引路》一文,極力主张 “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陈独秀回应:“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言语乎?”他认为,汉语与汉字性质不同,汉字可以废除,但汉语不可以废除。“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

7th annual <i>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Michigan</i> conference 2014

CLAM Schedule 2014 See Dr. Chan’s talk on Saturday, November 8, 2014 at the 7th annual CLAM conference at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The session is from 2:15 – 3:00 pm in ROOM F: A Mobile App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Based on Etymology Ming Chan will end the session demonstrating how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location in Exhibit Hall - Table 8

CWS debuts <iWrite Wenzi> app at the 2014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It’s official!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will be exhibiting at the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NCLC) in Los Angeles from May 8-10, 2014 See how the iWrite Wenzi app embodies a revolutionary pedagogy on the first order. We’ve designed something wonderful to use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Find us at table #8 (partial exhibit hall map